現在,搜救生命的工作已經結束,災區(qū)重建才剛剛開始,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,同時也需要匯聚很多人的力量,逝去的生命我們只能祝福他們一路走好,但幸存下來的生命還要繼續(xù)生活,地震讓幾十萬人無家可歸,現在當務之急就是為他們重建家園,通過家的溫暖來治療他們在地震中受到的心靈的創(chuàng)傷。而在這方面,華潯無疑是專業(yè)的,對空間的研究,空間對人的影響,華潯是走在設計界前列的,如何建造房子?怎么建?才能讓受到災害的人們在新建的房子里忘記傷痛,積極面對生活!5月17日,集團名譽董事長余工從四川受災地區(qū)回到廣州,作為一個在裝飾建筑界的行家,又親臨受災現場參與救災而接受南方電視臺記者的采訪,在采訪中,余工站在一個建筑裝飾專家的立場,同記者講述這次地震帶給裝飾人的反思。下面是余工接受采訪時和記者的對話:
記者:余工,您親歷了此次汶川大地震的賑災現場,能簡單敘述一下在災區(qū)所見到的情況嗎?
余工:就我在前線所看到的情況,在都江堰地區(qū),老房子幾乎全部倒塌,59個鎮(zhèn)里有相當多數量被夷為平地,舊樓幾乎全部毀壞。在我所重點調研的都江堰市在重災區(qū)中算相對比較輕的,但多數建筑也都需要重建,其他重災區(qū)絕對都要重建,修反而成本更高。都江堰有幾棟新建筑還可以使用,但也很少,不會超過10%。其他地區(qū)的建筑絕對都要重建。
記者:您在前線災區(qū)的這段時間有哪些難以忘記印象深刻的事?
余工:一個是現場的慘象,這是永遠不會忘記的,尤其是遇難的孩子非常多。
第二是政府的行動比較快,比較準確。比如政府很有效地組織拯救倒塌的房屋,當發(fā)現拯救無效的時候就趕快轉移到其他地方去,這樣不會在一個地方耗無謂的時間,留出時間拯救其他更多的地區(qū)。
第三是建筑所懷程度很嚴重,這種嚴重不止是倒塌的,沒倒塌的危房也不能住了。讓我們很擔憂的就是冬天就要來了,如何在短時間內的災區(qū)重建工作量很大,加上地質情況不穩(wěn)定,交通等都很成問題。
第四個就是災民的心理承受力的擔憂,對余震的擔憂,一點風吹草動可能都會帶來心理的恐慌,尤其對小孩子來說,可能一生都會有陰影。
第五就是對我們設計師來說很關注的,室內設計抗震這塊我們要考慮到。有幾次我都是冒著很大的風險鉆到里面去看,幾次被保安人員往外推,但我作為一個專家我很想進去看看。那些裝修得很好的賓館酒樓很新,外面結構很新也沒什么大問題。但偏偏我們裝修的吊頂、風格墻、玻璃柜等一塌糊涂,造成傷害。這個對我這種專業(yè)的人來說,印象很深。
記者:作為一個建筑師來說,您認為對于這次災情建筑設計界應該反思的問題是什么?
余工:在規(guī)劃方面我們可能要更注意一點,。因為一些城鎮(zhèn)就沒有經過什么規(guī)劃,所以在逃亡的時候這些方面就很被動。以后我們在設計的時候一方面要研究不易震倒的房子,第二是疏散通道等問題,還有就是我們以前在設計的時候只考慮到建筑本身和頂多10米左右的地下條件,但是滑坡等問題的出現,就讓我們未來的規(guī)劃就要充分考慮這些問題。還有就是一滑坡,河流一堵,可能房屋沒有震掉但已經被水沖掉了。這些因素在過去的規(guī)劃中確實少考慮。
記者:您覺得經過這次地震重建家園方面政府會從哪方面重視,重建后的房屋會有什么改觀?
余工:很難說,快速會造成千篇一律,很有可能發(fā)一套標準圖集,都按這個造,那就比較麻煩了。我們是想建造些具有當地人文特征的,符合當地人居住的,震不倒的新民居。我們可能會做這些工作。很有可能標準化施工,可能不是很科學,但也沒辦法,因為必須解決快速,但快速是沒辦法做優(yōu)秀的建筑的。但我們作為專家可能就希望借助這個機會展示下自己的才能,做出些有特色、未來成為傳統的東西。這種可能性可能不是很大,但我們可以做些修復,比如標準圖下來后我們可以借助標準圖隨時做些改造,但大量的就很難做到了。
記者:在未來的房屋建設中,你覺得哪方面的因素會考慮的更多一些呢?
余工:就政府來說在規(guī)劃方面的精力可能比較多,政府的規(guī)劃很重要。哪怕是標準圖都沒關系,但如果是規(guī)劃的問題,對以后的發(fā)展、占用土地等都比較麻煩,所以政府的精力可能會放在規(guī)劃方面。而我們的重點放在研究、示范、重點解決某些問題這上面。
設計抗震規(guī)范是7級,但現在已經是8級,我們沒辦法抗拒。就算是些豆腐渣工程也很難追究,因為可能建造這些的工程隊說不定已經遇難了。民眾的憤怒一股腦壓在建筑商身上,可是建筑商也很難承擔,因為地震已經超出了規(guī)范。但有些很明顯是不符合建筑要求的工程,這些就要抓了。
記者:現在您在中國裝飾界有著很高的聲譽和影響,您覺得這種影響力能對災區(qū)重建有什么幫助嗎?
余工:因為九江三年前也是有個6.7級的地震,也是繼唐山大地震之后比較嚴重的一次地震。當時我們就去幫了很多忙,現在九江市政府和地震辦公室都邀我再到災區(qū)去,因為我們這里重建的這三年還是建的比較好的。也同意和我們合到一起在設計上去幫助災區(qū)一些,其他我們還沒聯絡。還有我在中央黨校同學會,他們希望我給大家牽個頭,他們想捐錢,由我們組織人去建個中小學,現在主要是在做這些事情。
記者:在災區(qū)重建的工作開始以后,您會以怎樣的方式來參與呢?
余工:我建議發(fā)揮人多力量大的作用。把社會上閑散的設計師力量聚集起來,每人都能做點貢獻出來,再加上一個良好的組織者就會很有效。我們還可以開學堂,用跟國家建設部結合的方式,指導當地的人們建造房屋,如果他們連一點抗震的基本知識都沒有,就有可能在重建過程中因為不專業(yè)而犯一些隱性的錯誤。
對于我自己和我們公司來說,我們集團本來就有一萬多名設計師,我是有這個想法,在集團內抽調一批設計師,大概有50到100人左右,同時還要到社會去招募,通過考核后我們就會安排他該做的事情,有一些新手的話我們可以安排給老的建筑師去帶,可以形成這樣的一個團隊。在這三五年我都會在那個地方,一個是我自己帶好這個隊伍,認真做三五年。我也想通過這個期間積累些在抗震設計方面的資料,特別想研究些新的東西出來,出一兩本書,這是非常有用的。